《無,生命的最佳狀態》—— 無,才能涵容一切

正念書籍推薦
2022.11.04
《無,生命的最佳狀態》—— 無,才能涵容一切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是,生命的最佳狀態是「無」,更確切地說,是「無我」。可是,明明因為「我」的存在,才有這個生命,才能感受到一切美好,無,怎麼會是生命最佳狀態呢?

我想,這是語言的侷限所造成的誤解。

 

文獻宅男談無我

無我這概念來自佛教,是個難以精確詮釋的翻譯詞,姑且先不深究這個在佛教內部就有歧義的詞,光是「無」這個字若解釋成沒有,馬上就要面臨很多質疑。

再者,「我」也有各種定義,看似單純的「無我」一詞,詮釋空間很大,從某些角度切入,甚至可能會讓人覺得生無可戀。

所以,介紹本書內容前,我先引用作者鈴木祐對「自我」的定義:「認為自己是不同於他人的存在,自己一直都是同一個人」的感覺。而「無我」,就是能放下這種感覺,不再陷入自我編造的許多故事中。這樣的境界,就是生命的最佳狀態。

作者鈴木祐是位每年閱讀5000篇科學論文、被網友粉絲稱為「日本第一文獻宅男」的人,雖非宗教師或心理大師,但他闡述「無我」卻更具說服力。不是用一種「我說的就是真理」或「經典就是這麼說」的態度,而是透過許多科學論文的證明,建構出他的論證。

文獻宅男談無我

 

苦的存在有利生存

這本書先從「苦」入手,強調苦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利於人的生存。

每一種情緒都是幫助我們生存的訊息,例如,「恐懼」保護我們避免受外敵傷害;「喜悅」則醞釀出讓我們不會錯過食物或生殖機會的心情。隨著群居生活展開,我們又發展出各種更複雜的社會性情感,像是「嫉妒」顯示別人握有重要資源。

一切的苦,具有告知我們有所不足的功能。

面對苦的訊息,我們身體會自然做出反應,例如在被謾罵時,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呈現戰鬥狀態。

其實如果稍微等待,平均只要四到六秒,操控理性的額葉就會產生抑制作用,再經過十到十五分鐘,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影響幾乎就完全消失、憤怒也跟著平息。

但人類卻會自找麻煩,延續這份苦。

苦的存在有利生存

 

第二枝箭

如果說苦的訊息是為了維持生存、難以避免被射到的第一枝箭。對人類來說,真正麻煩的是我們後續因過度反應,向自己射出的第二枝、第三枝、甚至無以計數的箭。

書中舉例,當面對同事升遷(第一枝箭),出現「是我的能力不好嗎......」這種自責心理(第二枝箭)。通常,後續又有更多箭射向自己,而且搞不好同樣的箭不斷射出,即便我們早已如刺蝟。

透過思考過去和未來,人類擁有其他生物難以企及的力量。但也正是這樣的能力,我們以自我為中心,以情緒和時間為基準點,朝著過去與未來不斷延伸,強化了負面思考與意念。

這些後續的箭,全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第二枝箭

 

創造出來的現實

過去,我們以為自己體驗世界的方式是:
  1. 用眼睛或耳朵等感覺器官接受周圍的影像和聲音。
  2. 輸入的訊息被送到大腦的高層次區域。
  3. 所有訊息在經過大腦的處理之後,做出最後判斷。

現在我們知道,大腦並非如實呈現五官接收的訊息,她其實是故事製造機。我們體驗到的「現實」,是按照以下步驟產生的:
  1. 大腦會針對周遭狀況的發展,事先編造故事
  2. 將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影像和聲音訊息,與大腦的故事加以比較。
  3. 只針對大腦編造故事的錯誤進行修正,創造出「現實」。

也就是說,外部訊息往往只是拿來驗證我們事先進行的預測,而每個故事的誕生,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和種種思維的框架,都在為我們「說明特定事物的因果關係」。

我們所以為的自我,就是在這些故事的包圍下逐漸成形。自我並非堅實不變,面對不同的他人與環境,彈性的變化成不同「形狀」。

自我,是虛構的。

創造出來的現實 

 

了解自我

日本道元禪師說:「學習佛法,是為了了解自我;了解自我,是為了忘掉自我。」

這裡所說的了解自我,就是去知道你是由什麼樣的故事所構成的。

書中以和朋友發生爭執為例,如果有人編造的「故事」是「和他人意見不同很正常,是解決問題的必經過程」,那他可能就會去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

如果「故事」是「我經常搞砸事情,應該是不小心做錯什麼」,那他的焦點可能就會擺在尋思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對自己射出第二枝箭。

故事的差異,決定了我們後續的思考與行動。如果能去覺察這些故事基模,挖掘出操控著自我的規則手冊,就是了解自我的第一步。這也是「基模療法」(Schema Theory)的作法。

了解自我

 

無我的生命最佳狀態

但還有個大麻煩是,我們無法阻止故事的自動發生,甚至無法覺察到因為這些「故事」而展開行動的自己。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練習「停止」「觀察」

「停止」是指讓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目標;「觀察」則是像科學家一樣,仔細凝視浮現在大腦中的故事。事實上,這兩件事就是正念練習主要的重點。

透過「停止」的力量,「故事」的強度可以下降,透過「觀察」的力量,可以將「故事」與現實切割。可以說,要達到「無我」,「停止」和「觀察」就是最終技術。

除了消除自己創造出來的痛苦,無我並不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空無狀態,相反的那充滿著各種可能性。我非常嚮往鈴木祐整理出來,達到無我境界的人在世界觀的變化:
  1. 無我將人變成永遠的初學者(不再被經驗綁架,常保好奇心)
  2. 無我會創造出對變化的無限包容力(不再害怕變化、變化成為可能性的泉源)
  3. 無我會為你帶來全然的自由(不再成為各種故事與框架的囚犯)

而且,當自己與萬物的分界消失,當我們了解到一切相依而非獨立存在、是一個整體時,無我不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如鈴木祐所說:

所謂無我,就是自我的覆蓋範圍無限擴大,甚至可說是淹沒了這個世界。

 

撰文者|陳晉茂 (FB:https://www.facebook.com/jinmou )

▍學經歷:

南加州大學 電腦科學碩士
淡江大學 資訊工程學士

曾於明碁電通、訊連科技、奇美通訊擔任軟體研發工程師,開發過相片印表機、線上學習軟體、智慧型手機。也曾推廣永續旅行,譯有《告別富裕流感》一書。曾於社區大學開設《做自己最好的老師》、《大腦駭客》等課。

現為康華事務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土城國中資優班程式設計社指導老師。


▍正念方面經歷:

從法鼓山禪修到南傳內觀,然後接觸到當代正念
MBWC (正念幸福課) 合格正念引導師
MBSR 認證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