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念管理生活,不再只依賴吃藥打針:林宏榮院長要讓「生活型態醫學」扎根

正念與醫療專業
2025.03.28
以正念管理生活,不再只依賴吃藥打針:林宏榮院長要讓「生活型態醫學」在台扎根
整理/梁元齡
多年前,一場震驚全台、帶來無數傷痛的災難,成了正念最早走進各大醫療院所的原因之一。

前醫策會執行長、現任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認為,在那些醫護壓力最大、最容易職業倦怠的地方,也是正念的光最需要照到的地方。

他是如何結合民間力量,在體制內推動正念,甚至如今創立「生活型態醫學」醫學會、推廣正念及其他健康支柱?

 

醫護倦怠不罕見,將正念引入醫療體系

「在醫療業,倦怠(burnout)已經成了一種流行病。」林宏榮院長指出,工時過長、責任過大、事務多如牛毛的臨床現場,醫護倦怠並不罕見。

究竟什麼是「倦怠」?林宏榮院長解釋,作為身心負荷的不同階段,包含壓力(Stress)、疲勞(Fatigue)和倦怠(Burnout)等 3 種:
  • 壓力指的是「短期急性超載」,也就是突發性的挑戰或壓力源出現時,可能會激發一個人的「戰逃反應」。
  • 疲勞指的是「長期慢性超載」,比如持續承擔過多工作、或是睡眠不足,會使人注意力不集中。
  • 倦怠指的則是「壓力與疲勞未被緩解」的最終階段,呈現出極端的身心耗竭,時常伴隨對工作或生活的厭惡感,也會讓自我效能下降。

「因為從事醫護工作的路上,一定會碰到挫折,可能是沒有辦法掌握人的不確定性、可能是會誤診、或者治療結果可能不如自己所預期。」林宏榮院長強調,倦怠還包括生理、心理與情緒上的耗竭,當事者可能過度自責與自我懷疑,逐漸導致疲勞、心力交瘁、憂鬱等傾向、甚至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除了職業倦怠,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在醫療業更是常見。「這件事對護理師來說尤其嚴重,因為所得有限,但家屬、患者的需索無窮,這也是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去當護理師的原因。」林宏榮院長說。

由於看見台灣醫界面對壓力的無力、對情緒調節的需求,2014 年任職醫策會執行長的林宏榮,協同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陳德中,開始推廣醫療人員的正念減壓。他們將正念帶入醫療院所,紓解醫護的工作負擔、甚至身心創傷,希望透過正念的練習方法,提高醫護「自主復原」的能力。

透過正念的練習方法,提高醫護「自主復原」的能力

 

醫護壓力倍增,正念走進醫院陪伴患者

正念透過公部門推廣、初步走入台灣的醫療體系,最早的階段裡,與多年前的八仙塵爆事件息息相關。2015 年 6 月,新北市八仙樂園的彩色派對陷入火海,產生燒燙傷患者近 500 人,其中非常多人都是大面積燒傷的傷患,緊急送往最近的幾所大醫院。

然而,此時醫院立刻面臨一大棘手難題。燒燙傷病房過去是一個醫護人力缺乏的部門,塵爆突如其來,醫療量能需求頓時大增,醫院緊急調度人力,許多醫護人員連夜搶救,心力交瘁、無法休息。

正值這段非常時期,在時任醫策會執行長的林宏榮引薦下,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陳德中老師抵達醫院現場,親自走訪每座辛勤搶救的醫療院所、探視醫護和病患,帶領大家一起做正念減壓練習,安定自己的身心。

「多數醫療人員即使瀕臨崩潰邊緣,也總會說自己『挺得住』。」林宏榮院長感嘆,醫護多半盡責,但也常常咬牙苦撐,錯估了自己的容受力,長此以往,身心依然可能出現倦怠等問題。

他將正念正式納入醫策會的評鑑指標之一,借助政策之力,上行下效、鼓勵醫療院所將正念在組織內落地。爾後,正念引起愈來愈多台灣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的關注,並於醫療現場以不同形式做推廣,不僅是患者、就連醫者自己也受益。

正念減壓練習,安定自己的身心

 

推廣「生活型態醫學」,讓人們真正變健康

引入正念提升「醫護復原力」後,從醫策會卸任的林宏榮院長並沒有停下。在推廣正念的過程中,他跟著陳德中老師做正念練習,啟迪了自己對身體覺察、情緒調節的認識,也重新思考台灣醫療體制的永續及效果。

他發現,台灣的人們大多在乎用藥、開刀,卻很少有治療方法能夠真的引導病人,去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掌握對健康的自主權。攤開數據可以發現,台灣雖有傲視全球的頂級醫療,但受醫療照護的程度也同樣在全球「名列前茅」,換句話說,健保龐大的支出壓力,並沒有為民眾換得真正的健康,而只是在提供開藥、打針、開刀等醫療服務。

「原來健保只有醫療,沒有健康。」林宏榮院長立下宏願,要改變現行的傳統治療策略,降低人們對藥物的依賴性。醫界友人打趣地稱許他說,不少醫師只顧著埋頭開藥,但林宏榮院長卻一心想把病人都治好,「最好他們都能健健康康,以後別再回來找他!」

令林宏榮院長樂觀的是,新冠疫情後重新喚起了世人對「非藥物介入策略(NPI)」的關注與討論,「在國外許多慢性疾病的治療指引中,已都建議以『改變生活型態』作為第一線的治療策略,取代只是單純開藥、手術的治療方式。」

2023 年,林宏榮院長正式引進美國的「生活型態醫學」到台灣,其中也包含正念精神,作為壓力管理的重要元素。短時間內,他說服了國健署、健保署,正式創立「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

以『改變生活型態』作為第一線的治療策略,取代只是單純開藥、手術的治療方式。

 

不只依賴吃藥、打針,6 大支柱找回健康自主權

生活型態醫學在國外已有 20 年基礎,以基於實證的生活型態介入治療中,以達到預防、緩解和逆轉疾病的目標。林宏榮院長介紹,生活型態醫學以 6 大支柱支撐:
  • 營養(飲食):以原型食物、植物性飲食為基礎的飲食方法,不一定是指全素,但鼓勵降低肉類的攝取量。
  • 身體活動(運動):中等強度或中高強度的有氧、力量訓練、混合訓練。
  • 壓力管理:學習調節情緒,透過正念、冥想或深呼吸等方式,減少心理壓力的影響。
  • 修復式睡眠:確保充足的高品質睡眠,讓身體和大腦充分修復,如遵循固定的睡眠時間表、減少影響睡眠的干擾因素等。
  • 避免危害物質:減少或戒除酒精、菸草及其他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 正向社會連結:建立具有包容與支持力的社交網路,透過家庭、朋友和社區互動,提升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滿意度。

林宏榮院長指出,生活型態醫學中可以完善地納入正念

營養方面,若能採取正念飲食,從挑選食材、烹煮直到進食期間,都能避免情緒性的進食,真的餓了再吃、且細嚼慢嚥,也比較懂得去珍惜食物。

而運動方面,若能結合正念,則有正念伸展、正念行走等多元技巧可以運用,在動態之中也能做正念練習,學著去覺察移動中的身體感受。

「身為醫界的我們,有時實在太過重視數據,卻忽略了心靈的力量。」林宏榮院長說:「當世界愈快,心則慢。但我們的心總是心猿意馬,想讓它慢下來非常困難。透過正念不斷的訓練,才能學會降伏其心。」


--
本文整理自台灣正念工坊、陽明交大醫學院共同舉辦之「正念與醫學暨心理學研討會」主題演講。

講師:林宏榮院長
  •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院長
  • 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 理事長
  • 台灣急診管理學會 理事長
  • 曾任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