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後低潮、ADHD 到正念:人生教練 Amber 的親身分享

學員心得與花絮
2025.09.05
從產後低潮、ADHD 到正念:人生教練 Amber 的親身分享
整理 / 台灣正念工坊團隊
出處 / EP44 人生教練 + 三寶媽的正念減壓學習 (上) :歷經低潮與迷茫,放下得失心,與當下同在|台灣正念工坊 陳德中老師 ft. 人生教練 Amber 陳曉亭
 

成為母親,常被想像成一段充滿喜悅、幸福與成就的旅程,但照顧孩子的現實,其實往往伴隨著混亂、疲憊、不安與自責的情緒。

正念減壓課程的結業學員、同時也是人生教練 Amber 的故事,正是許多媽媽的縮影。

從生了二胎後所經歷的低潮,到發現自己確診為 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接觸正念的歷程,她一步步學會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想法,並放下得失心,重新與自己和生活和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段關於自我覺察與溫柔接納的經驗吧。
 

生了二胎後的低潮與自我覺察

Amber 分享,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她經歷了一段憂鬱與低落的時期。大寶和小寶的生活作息無法相互配合,加上小寶的器質更難帶,讓同時需要照顧兩個孩子的她,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我怎麼沒有辦法把家裡整理好?」「我怎麼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吃得更營養?」越來越多的自我批判,浮現在 Amber 的心中。

面對家裡的混亂與無法準備理想的飲食,她對自己充滿了失望與自責,甚至在半夜的時候,會開始懷疑起人生的意義。

「難道我一輩子就這樣了嗎?」當時的 Amber 常在心裡這麼想。

當初決定結婚的時候,她以為成為媽媽和太太就是自己的夢想,但真正實現後卻沒有感受到期待中的幸福與成就,反而陷入了挫折與自我價值低落的循環。

直到她遇見一位人生教練,透過對話開始意識到「念頭只是念頭」,才逐漸看見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

這份覺察讓她更了解自己,同時也開啟了幫助他人的人生教練之路。

念頭只是念頭

 

初識正念與養育的啟發

Amber 提到,她對正念減壓一直抱有興趣,最早接觸正念是在十年前大兒子出生的時候。

當時她閱讀了許多育兒和教養的書籍,其中包括 Daniel Siegel 博士的著作,像是《第七感》以及《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這些書讓她理解到,養育孩子並不是單純想給予或改變孩子,而是需要先觀察並理解自己的心理與情緒,透過內在的覺察去與孩子互動。

這些觀念,都與正念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

雖然她當時並沒有系統性的學習冥想,但在後來從事教練工作的過程中,她開始透過拆解情緒、想法與行為,實際體驗到正念的力量,並逐漸理解這種練習的重要性,只是在當時,她還不太清楚正念能如何真正的幫助到自己。

養育孩子並不是單純想給予或改變孩子,而是需要先觀察並理解自己的心理與情緒,透過內在的覺察去與孩子互動

 

與 ADHD 相遇後的自我調整與正念動機

除了生下二胎之外,另一件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她發現自己確診了 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這個詞其實有一點誤導人,因為當你有 ADHD,並不代表你的注意力真的有缺乏,而是你的注意力太多、散亂在不同的地方,然後很容易被環境所影響。」Amber 解釋著。

因為發現自己其實是 ADHD,她才回過頭來理解了自己從小到大容易情緒起伏、受環境影響、常忘東忘西與難以專注的原因。

雖然學習教練技術後,自己的狀態已經有了好轉,但她仍然感覺到自己的內在有著「一醒來就焦慮」的底層不安。

因此,她開始研究如何讓大腦運作更順暢,從飲食、睡眠、工作環境到日常行程設計,都盡量貼合自己的特性。

與此同時,她也在 ADHD 社群中與同伴交流時,聽見有人分享「正念對自己很有幫助」,讓她更堅定自己對正念的好奇。

另外,她也曾嘗試在醫療人員的建議下服用藥物來幫助自己,雖然可以為自己帶來那種「腦霧散去、像開了冷氣般清明」的感受,但同時她也意識到藥物可能帶來副作用。

於是,她希望在藥物之外多學一種方法,讓自己更能專注當下、把生活過得更有餘裕;這份動機也回到她的教練工作——她很享受與來談者專注臨在的相處,也期待把這樣的正念臨在練習帶給客戶與同伴。

更專注當下、把生活過得更有餘裕

 

線上正念課的起點與心態轉彎

Amber 說,她透過上網與朋友推薦認識了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的課程,因為住在國外、時間也能配合,加上是線上課程,便乾脆報名;學習的契機雖與 ADHD 社群的分享有關,但她也期望這門課能強化自己的教練工作與臨在能力。

正念減壓課程是一門持續八週的學習歷程,開課前她曾擔心自己會不會「坐不住」,或是覺得課程太無趣。

在前兩堂課程時,她確實感覺到自己的心浮氣躁,而且對課程每週提供的作業練習有點叛逆,還會拿自己與同學比較,覺得別人的體會更細緻。

「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的陷入了得失心,會期待自己應該要得到一些收穫,看到同學都能分享出很細膩的練習感觸,也會覺得自己怎麼都沒有這種感覺。」Amber 回憶著當初一開始參與課程的感受。

「我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生。」那時 Amber 給了自己這樣的評價。

然而,當她在課堂上誠實的分享出她的練習體驗和自我批判時,她感受到老師的包容與不評判,於是慢慢從求表現、比高下,轉向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感受與練習本身。

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感受與練習本身

 

從「想表現好」到「好好被照顧」:身體掃描的轉念

在正念課程中,「身體掃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方法,但這個練習也一直是 Amber 的難題,因為常常練不到五分鐘就睡著。

「練習身體掃描一直睡著,是我很大的困擾。」Amber 回憶當時課程中所感受到的挫敗。

然而,授課的德中老師對於這個現象的回應,讓她印象非常深刻:睡著代表身體有休息,沒睡著就有練習,無論如何都不吃虧。

這樣的回應讓 Amber 深深地感覺到接納與安慰,她因此不再把睡著視為「做錯」,而是看見自己身體有著累積的疲勞,需要好好的被照顧。

「我不要再期待自己學這個東西要去教給誰或去服務誰,因為那是一個得失心,我只管我自己有沒有在這堂課上真的放鬆去體驗當下。」Amber 回想當時決定轉念的那一刻。

這個細微的心態轉彎,讓她真的放鬆下來,感受到好好照顧自己的愉悅,也更能以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練習。

以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
 

Amber 的經歷,從生二胎之後的低潮,到與 ADHD 共處,再到透過正念練習學會放下得失,都是讓許多現代人能感同身受的歷程。

藉由她的故事,也提醒著我們「正念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可以允許自己不完美,也允許生活如實發生。

當我們學會不再急著證明、比較或追求「表現好」,而是單純回到當下的體驗,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內在的放鬆、涵容與接納。

--
▎正念減壓結業學員 / 人生教練 陳曉亭 Amber

✨ Instagram|𝗔𝗺𝗯𝗲𝗿 𝗖𝗵𝗲𝗻 人生不卡關

✨ Podcast|人生不卡關

 --

YouTube收聽

Podcast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