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力量》讀書筆記 — 掀開禪修的神秘面紗

正念書籍推薦
2023.05.31

 
本文摘要:
 
關於此書的各項指數 (此為筆者主觀感受,僅供參考):
易讀:★★★☆☆
初學:★★☆☆☆
實用:★★★☆☆

 

這本書在談什麼?

禪修(meditation)到底是什麼?它能帶來什麼改變?這樣的改變只是一種短暫的狀態變化,還是持續性的「素質」轉化?《平靜的力量》就是一本引領我們探究這些問題的著作。

探究者是從年輕時期便開始從事禪修練習及研究的丹尼爾・高曼理查・戴維森。丹尼爾・高曼的寫作題材多元,我們如今朗朗上口的 EQ ,便是因他二十多年前寫的《EQ》而流行起來;理查・戴維森則長期研究情緒與大腦,著有《情緒大腦的秘密檔案》


本書從兩位作者學生時期接觸禪修,以及兩人在哈佛時期以助教和學生身份相遇,並一起進行禪修相關研究談起。書中也提到造成日後正念風潮的一些關鍵人物當年的故事,其中也包括了正念減壓的創始人—卡巴金博士

由於禪修這主題不管是在方法還是目的上,皆存在許多歧義與模糊性,因此兩位作者在書中嘗試釐清他們所談的禪修,也說明許多正念研究存在的問題。他們依照嚴謹的標準,從兩千多篇論文中篩選出品質被認可的七十幾篇(連他們自己年輕時所發表的論文也被淘汰),進而以這些資料歸納整理,回答他們持續半生的探問—禪修究竟能否轉變內心素質?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這本書在談什麼?

他們整理出禪修能重塑的四個大腦神經迴路,除了詳細說明實際內涵和大腦的變化,也介紹某些實驗內容。這四類透過禪修可轉變的素質是:
  1. 面對壓力的復原力
  2. 專注力的提升
  3. 同理心、慈悲心的培育
  4. 自我感的降低

除了神經迴路的重塑,禪修帶來的其他效益還包括了降低發炎反應、基因調節,以及降低憂鬱症的復發……等。

另外,書中也深入探索那些累積禪修時數超過一萬小時的西藏瑜伽士大腦,其中包括號稱「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馬修.李卡德以及詠給明就仁波切。結果發現,這些瑜伽士在各項測試的表現異常優秀,甚至連大腦年齡都遠比同齡人年輕。

這些發現說明了「禪修練習的持續」「投入時間的長度」,是造成我們大腦產生正向改變的重要關鍵。

 

這本書適合誰?

  • 已經從禪修或正念練習中感受到好處,希望進一步了解原因的人。
  • 正在學習禪修或當代正念,想知道自己所做的練習有什麼用的人。
  • 沒接觸過禪修或當代正念,甚至對這一切感到懷疑的人。
  • 對人類意識感到好奇,想深入探索自己的人。
  •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快樂的人。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這本書適合誰?

 

禪修=宗教色彩?掀開「禪修」神祕模糊的面紗

在深入討論禪修的效益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般人容易對禪修產生誤解的兩個成因。

第一個容易使人誤解的原因是「語言」

Meditation 常見翻譯有禪修、冥想、靜坐、打坐、正念、坐禪、內觀,無論使用哪個詞語,都容易置入刻板印象而誤解其本質。本書翻譯採用的禪修一詞,因帶有佛教味,可能使人因此生起種種刻板印象,然而,這其實是語言上的侷限。


容易造成誤解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禪修方法並非只有一種,然而各種不同方法卻採用相同的詞語,造成對話甚至研究上缺乏共同理解,因此自然會出現瞎子摸象、雞同鴨講的情形。

這時,學習者或許可運用當代正念中所強調的「初學者之心」態度,拋開所有已知與成見,純粹用「心」去探索禪修的本質。

當代正念強調的「初學者之心」態度

因當代正念(mindfulness)強調科學的實證性與方法上的系統性,本書所提到的科學實驗,不少是採用正念減壓八週課程(MBSR)並以初學者為受試者;有些實驗的對象則是西藏資深瑜伽士(累積禪修時數都超過一萬小時、至少都曾進行三年閉關)。

雖然受試者及運用的「禪修」方法多元,但如果要給禪修一個概括性的定義,我認為譯者雷淑雲所下的定義就很簡單清楚,且適用於各種不同種類的禪修方法:
「禪修」的巴利文和梵文為bhāvanā,是開展和培育內心素質之意。

另外,我也喜歡書中用運動為比喻來說明:
禪修是無數靜觀修行(contemplative practice)的統括性詞彙,就像運動是指所有的體育活動。運動和禪修,最終的結果都取決於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當代正念之所以吸引我投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注重實證。雖然科學不是一切,絕對有其侷限,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一如正念中如實面對的態度,能帶領我們拋去狹窄框架,掀開重重人為添加、似是而非的荒謬與執著,發現那簡單而純粹的珍寶。

我認為,唯有拭去寶物上厚厚的塵垢,閃爍的光芒才有機會被更多人發現,並讓更多人受益。

 

正念實證研究爆炸性增長的同時,也要小心偽科學!

高曼與戴維森年輕時,行為主義當道,當時心理學的研究重視外部的「行為」,看不到的意識研究則完全被主流學界嗤之以鼻,因此在當時兩人進行的禪修相關研究也只能低調進行。

時至今日,隨著腦造影儀器的開發,關於正念的科學論文數量也呈爆炸性增長,然而兩位作者爬梳了相關論文,卻發現夠嚴謹的論文很少!從受試者的選取不具隨機性(同質性太高)、缺乏對照組(不能確定產生的效果是正念課程或禪修造成)、沒有採取雙盲實驗(實驗者容易帶入偏見),到只有相關性不具因果性,甚至還有實驗者本身根本不了解禪修方法!可能實驗真的難做,也可能實驗者先射箭再畫靶,硬是要湊出假設結果。

正念實證研究爆炸性增長的同時,也要小心偽科學!

關於禪修或正念的科學書籍,這是我見過最嚴謹的一本。其他類似書籍往往直接取用論文結論、甚至連明顯是偽科學的結果也不過濾。對我來說,那是打著科學之名的騙術,不是尋求真理的態度。

除了科學可能的瑕疵,兩位作者也提到:
 
科學一旦用作行銷手段,數據就常常被扭曲或誇張,令人扼腕。

誇大不實的宣稱往往產生兩種極端,不是盲信或造神,就是在未深入了解前心存偏見,徹底否定並錯失了與可能的美好相遇的機會。這現象出現在現代世界的各領域,偏偏極端的聲量最大,經常掩蓋理性中道的低吟。

 

禪修的研究還只在嬰兒階段

書中提到關於禪修能帶來的素質改變,會因所採取的方法而有不同效果。

例如,我們在健身房中做啞鈴彎舉的動作,應該是要用來鍛練手臂肱二頭肌,而非用來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同樣的,若是我們在培育正念的「健心房」中,想透過禪修來培育同理心,那麼方法是來自慈心禪,而非專注於呼吸的練習。

再者,即便用對了方法,如果投入練習的頻率與強度不夠,那麼肌肉一樣不會增強。

禪修的研究還只在嬰兒階段

戴維森和同事根據認知科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將禪修分成三種類型:
  1. 專注力型:重點是專注與覺察,如專注呼吸、正念觀察體驗。
  2. 建構型:培育美德,如慈心禪。
  3. 解構型:用自我觀察來穿透經驗的本質,如某些內觀修行。

目前的禪修研究多半集中在正念減壓及相關方法、慈心、超覺靜坐,以及一小部分日本曹洞宗禪法,也就是說,研究觸及的範圍還很狹窄,而且我個人認為許多禪修方法也不是這麼單純的只屬於某一類。

高曼和戴維森因為自己的體驗,相信禪修能改變內心素質,幾十年後才有清楚的證據能驗證。但,禪修能帶來的轉變或許不僅於此,尚等待我們去發掘。

 

生活的本身,才能測試我們的修行

最後,我想分享書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位瑜伽士在喜馬拉雅山閉關修行,一天,一名旅者路過,問這位瑜伽士在做什麼?

「我正在修安忍。」瑜伽士回答。

「這樣的話,」旅者說:「你下地獄去吧。」

瑜伽士生氣地回嘴:「你才下地獄呢!」



這故事提醒我們,生活本身才能測試我們的修行。諸事平順時、講起大道理時,我們都貌似聖人,只有在面對生活中大小考驗時,我們才會知道,內心素質是否提升了。

 

撰文者|陳晉茂 (FB:https://www.facebook.com/jinmou )


▍學經歷:

南加州大學 電腦科學碩士
淡江大學 資訊工程學士

曾於明碁電通、訊連科技、奇美通訊擔任軟體研發工程師,開發過相片印表機、線上學習軟體、智慧型手機。也曾推廣永續旅行,譯有《告別富裕流感》一書。曾於社區大學開設《做自己最好的老師》、《大腦駭客》等課。

現為康華事務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土城國中資優班程式設計社指導老師。


▍正念方面經歷:

從法鼓山禪修到南傳內觀,然後接觸到當代正念
MBWC (正念幸福課) 合格正念引導師
MBSR 認證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