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電影觀後心得:把人生想清楚,盡情享受每個片刻

學員心得與課程花絮
2024.01.16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電影觀後心得:把人生想清楚,盡情享受每個片刻
 
在 2023 年末的台灣正念工坊實體同學會,和大家一起觀看電影《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

觀影結束後,這次活動的引導人 Lily,帶領夥伴們分組討論,也和大家分享電影與正念的連結。

以文字記錄下這次的收穫,和大家分享。
 

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電影中的年輕人米奇,在大學畢業後汲汲營營,在社會上打滾著。

與自己大學最尊敬的教授莫瑞重逢,發現教授得到漸凍症,不久後會離開世界。

這位教授在生命的最後,為年輕人上了連續 14 堂星期二的課,談「生死」、「衰老」、「金錢」、「婚姻」、「寬恕」等學校沒有教過的議題,也是一般人避諱討論的。

教授用生命經驗為米奇上的課,讓他重新看待了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恐懼死亡?

​人類對死亡的態度是畏懼的,但為什麼我們害怕死亡呢?

在這個作品裡,莫瑞教授說到:「我們都知道死亡會來,但不知道哪一天到來」

未知總是令人害怕的,但弔詭的是,這成為了我們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無限延後的一個最好藉口。

「等我賺到多少錢我就要...」
「等我有了什麼我才可以...」
「等我達到什麼目標我就會快樂...」

人生,總在不斷地在向前追,但同時,我們又太把活著當成理所當然,並沒有真的活在當下。



就如同電影裡的年輕人米奇,他總是把時間花在講工作電話,即使是跟自己的愛人相處時,也因為處理工作跟對方說 「等一下」,把工作的優先順序擺在所有事情前面。

在小組討論時,夥伴們分享了對於死亡的恐懼,主要來自 2 點:
  1. 放不下身邊珍愛的人事物
  2. 帶著遺憾離開世界

夥伴們也認同,人生不該總是「等一下」

要好好把握自己想珍惜的人事物,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一實現,活在當下。

 

體驗恐懼才能從恐懼中抽離

​莫瑞教授在談及他的病為他帶來許多身體上的痛苦,還有即將死亡的恐懼。

他發現,唯一能抽離的方式是讓所有的痛苦跟情緒完全穿透自己

就像打開水龍頭,讓痛苦像水沖刷全身一樣。

不執著、不排斥、也不壓抑,就是把自己全心的投入當中。

當我們不急著逃開那些讓我們不愉悅的感覺,只是體驗,讓自己和所有感覺在一起,就知道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悲傷、什麼是愛。

而此時,你就可以對自己說:「很好,我體驗了這個情緒,我認出了這個情緒,這個情緒原來是這種感覺,現在我可以從這份情緒中脫身了。」



這也可以呼應到在正念的練習中,我們會學習接納所有情緒、所有念頭想法、所有的感受,直視它們,並且用標記命名的方式,指認出它們。

帶著不評判、允許的態度,歡迎它們來。

把想要對抗的心放下了,這些讓你擔憂恐懼的事情,一個個都失去了力量,沒有被壯大的機會。

反而是自己的內在,變得無比強大。

​以終為始的生活

這部電影的副標是「學會死亡,便懂得如何活著」

想一想,如果你只剩下24小時可以健康的活著,在這24小時,你會做些什麼事情?

電影裡即將離世的老教授莫瑞所描述的是極其平凡的生活:吃一頓豐盛的早餐、有自己愛的家人陪伴身邊、跳跳舞,享受這樣的時光。



在小組討論時,夥伴們也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最後24小時的時光」。

發現大家的共通點都是:想和自己所愛的家人朋友一起度過、擁抱所愛的人、還有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最後的時光,我們都選擇了平凡平靜

這樣的嚮往,真實的呈現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也讓夥伴們領悟到,其實我們現在就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在這些人事物上面,不用等到生命的最後才去做。

 

活在當下每一刻

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追求外在條件的成功,身處其中的我們,感覺就像是被推著往前走,從求學階段就如自動駕駛般追求這些成功條件。

也許可以先暫停一下,讓自己從整日的忙碌裡抽身,想想那「最後的24小時」,你想要怎麼過?身邊有哪些人事物的陪伴?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部發人省思的作品,再次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


不沈浸在對過去的事情的懊悔中,也不過度擔憂還沒到的未來。

活在當下,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態度。

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想清楚了,就盡情的去享受每一個片刻,擁有人生的主控權,是一種有意識地回應生命的方式,這也是我們在正念學習的旅程上不斷在練習的。

 
撰文者|陳芸緻 Joanna(FB:https://www.facebook.com/mindfulnessjoanna

現為正念工作坊帶領者,喜歡透過文字,分享正念的實踐與應用,陪伴更多人找回生活的幸福感。

▍ 正念相關經歷

正念減壓 MBSR 師資培訓第三模塊結業
MBSR 八週班、進階班、搜尋內在自我 SIY (Search Inside Yourself) 課程結業

更多關於陳芸緻老師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