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許斐莉
整理/梁元齡
【目錄】
1. 一生處於高壓中:從醫學院到醫院,背負生命的沈重
2. 「人生不只有 A 到 A+」,眼前分數是汪洋裡的一滴水
3. 陪伴,由正念傾聽開始:是醫學導師也是生命導師
4. 練習正念不隨情緒起舞,打造和諧的醫病關係
1. 一生處於高壓中:從醫學院到醫院,背負生命的沈重
2. 「人生不只有 A 到 A+」,眼前分數是汪洋裡的一滴水
3. 陪伴,由正念傾聽開始:是醫學導師也是生命導師
4. 練習正念不隨情緒起舞,打造和諧的醫病關係
當我們生病、身體不舒服時,會面臨病痛帶來的壓力。然而作為醫師、護理師、或任何醫學院的專業職位,學生們打從走進醫學院殿堂的那一天起,便鎮日必須與疾病、與患者、與家屬、與臨床的壓力為伍。
他們不只要處理患者的病痛,還需要處理沈重而複雜的醫病關係,甚至在年紀輕輕的時光裡,面對大量的生離死別。對一個社會而言,醫護學子的身心狀態,與醫療品質唇齒相依。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教學副院長、台北榮總醫師凌憬峯,因為「科學實證」的亮點與正念結緣,把正念帶到醫院中實踐;但他的關懷不僅及於患者,而是從培養莘莘學子的沃土——醫學院就開始,著手種下正念的種子,一步步化解醫護學子們的生涯焦慮。
一生處於高壓中:從醫學院到醫院,背負生命的沈重
凌憬峯醫師指出,不僅在台灣,世界各地的醫師、護理師、醫檢師、藥劑師甚至到營養師等,舉凡醫學院科系的職類,共通的特性就是必須第一線面對病患、以及病患的家屬。工作面對壓力,在所難免,但對醫護工作來說,這些壓力也格外需要被重視。凌憬峯醫師強調,醫師也是人,一般人所遇到的問題,醫師也會遇到,但醫師同時也肩負著「救人」的重任:「當一名醫師面臨壓力情境,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緩解,就會對病人造成危險。」
醫學院的學生們,從中學開始苦讀,一路披荊斬棘、考進醫科等高分科系,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挑戰和激烈競爭不在話下。好不容易熬過大學,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又常因工作而被壓力壓垮——實習醫師進入院內,一方面必須照顧病患,一方面又必須面對學長姐、團隊指導老師所施加的期待跟監督。
「人生不只有 A 到 A+」,眼前分數是汪洋裡的一滴水
每年在醫學院裡,凌憬峯醫師都會碰到一些優秀的孩子。這些學生無一不是菁英中的菁英,很多人一輩子可能都沒嚐過「落於人後」的滋味,進了醫學院,面對到其他競爭者的衝擊,才發現人外有人,一時半刻難以接受、容易沮喪。「曾經有家長打電話到系所來,說自己的兒子心情很差,原因是自己的功課不好,想請我們幫忙。結果我們去查了一下,他的排名在平均以上,卻認為自己的功課不好!」凌憬峯表示,醫學院的學生一直都很優秀,反而因此給自己非常大的壓力,即便已經做得很不錯,依然期許還要變得更好。
家長或許都很難想像,很多醫學生會為了 89 ~ 90 分的「一分之差」,跟老師爭得面紅耳赤。由於學生實在太過在乎成績,陽明醫學院曾試圖把「百分制」改為「等第評級」,結果效果有限,「當一個人拿了 A-,就會想追求拿 A;當他拿了 A,又會希望能夠拿到 A+。」
凌憬峯感嘆,學校的工作除了教育,也希望孩子能明瞭「人生不只有 A 到 A+」,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你必須把自己照顧好,未來進入醫院去實習,甚至踏上以後更長的醫療之路。相比這一切,眼前的這些分數,就只是人生大海裡頭很小的一滴水。」
陪伴,由正念傾聽開始:是醫學導師也是生命導師
理解醫學生們完美主義、求好心切的心態,同時深感醫院臨床上的環境,凌憬峯認為:「當學生進入醫院,如果沒有前輩在他們身旁陪伴,就很容易讓新進學生、實習醫學生等,感受到醫院這個環境非常高壓。」而這也是醫學院內會設立導生制的緣由。擔任多年導師的凌憬峯分享,自己學習正念後,他也把正念練習的精神帶進導師角色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傾聽跟溝通。所謂正念傾聽、正念溝通,就是好好去聽學生講述他們的難處;而身為導師,我能做的就是陪伴,並隨時注意他們的情緒變化、主動去關心他們。」
當下的陪伴,對凌憬峯醫師來說最重要。他希望學生們在無助的時刻,都能隨時找得到老師,而老師也隨時可以坐到他們身邊,聽他們傾訴。「我想這是身為一個導師,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說:「光是願意陪伴、與他們同在的這種態度,就會讓學生們覺得,真的獲得了很大的支持。」
擔任導師時,凌憬峯會把自己所有的聯絡方式——從 LINE 到 Facebook、再到手機和 E-mail,全部交給學生們。除非剛好出國,否則學生一定找得到他;即使沒有辦法及時回應,他也會透過同事或其他人來支援。
他期待,即便很多孩子一開始依然眼中只有成績、只有完美主義,但在導師耐心的陪伴之下,「慢慢地,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進入了職場,總有一天會明白:當初的這些事情,其實都不太重要。」
練習正念不隨情緒起舞,打造和諧的醫病關係
醫師的臨床壓力,也可能直接影響診間的醫病關係。在醫療現場,患者無法預料將會碰到什麼樣的醫師,醫師也不知道即將面對什麼樣的病人,有時一些微小的誤會,就可能延續成緊張的醫病互動。凌憬峯醫師分享,他觀察許多案例,通常出現醫療糾紛,都與溝通脫不了關係。有一回,一個他相當敬重的前輩就提到,門診有個高血壓的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服藥控制。此時病人焦慮地問:「我高血壓?那豈不是得一直吃藥、吃一輩子嗎?」
遇到這個患者的詢問,其中一位醫師用台語回答:「呷嘎係啦(臺語:吃到你死啦!)」另一位醫師的回答卻是:「呷嘎霸哩(臺語:吃到 120 歲!)」同樣是告知患者「終身服藥」,兩種表達方法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也可能帶來完全相反的醫病互動。
凌憬峯醫師強調,醫師工作很忙碌,有時候可能會因為工作上的壓力,讓工作效率下滑、甚至是病人的狀況不佳、或病患家屬的話語,也會為醫師帶來不舒服、一些情緒。「如果有機會,試試運用正念的溝通,提醒自己不跟著對方的情緒起舞,就更有機會阻止類似的糾紛,創造和諧的醫病關係。」
--
你也可以透過台灣正念工坊經營的 Podcast 節目【當下,和自己在一起】收聽本集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