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金博士經典著作:《當下,繁花盛開》30 週年紀念版導言

正念減壓核心基礎
2024.05.10

喬·卡巴金/著

即使本書並非關於正念的科學或臨床應用,但我注意到,幾十年來一直有廣泛的科學與醫學文獻引用本書,而且總是只提到某一個特定細節:就是我在1994年初版裡為正念所下的工作定義(譯按:working definition,指在某個情境之下可行的定義)。

我以實際操作的術語來解釋正念究竟是什麼,提供給沒有受過正式禪修訓練、對正念全無親身體驗的人(而在那個年代,這樣的人幾乎就是所有人)。那時我把正念描述為:有意識且不帶評判地專注於當下,所產生的覺知

如果要說明為什麼人們可能想培養更多正念,以下這句話可作為補充(如同我在2018年著作《禪修跟你想的不一樣》(暫譯)介紹裡的做法):「……為提升智慧和自我理解,明白我們與他人以及這個世界都有著內在連結,藉此也提升善意和慈心」。

在此也借用葛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1]的說法,我完全贊同把人類的覺知意識視為一種特級的力量,我們生而為人,就已經擁有它,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尚未認識進而開發這種覺知的力量,在主流文化裡,幾乎看不到關於如何獲得、感受和使用這種力量的指引。我們必須盡快從全球層面改變這個狀況,才能充分發揮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潛力,不負我們為自己取的名字:「智人」,意指有意識且知道自己有意識的物種,或以現代心理學術語來講,覺知和後設覺知。

而現在,是該醒來的時刻了,也許鬧鐘已經響了很久。

醒來的機會只有一次。你能猜到是什麼時候嗎?就是「所有人員立刻前往地球號太空船指揮艙報到」的時刻(此處我引用巴克敏斯特.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在1969年左右提出的說法,他的觀點在現在這個時刻尤其適切[2])。「法」(譯按: The Dharma,來自梵文,亦可譯為佛法或達磨)是如此簡單、複雜又平常,對人類和地球的繁榮空前地重要。

2001年9月11日,日本禪宗大師原田正道(Harada Roshi)在普吉特海灣惠德比島的美國中心授課。前一天晚上,麥菈(Myla)[3]與我碰巧在島上主持了一場關於正念教養的研討會。第二天早上,我們得知當天發生了恐攻事件,全國的一切都停擺了。海霧中浮現正在巡邏海峽的灰色戰艦。當天,原田邀請社區裡的一些人去他那裡參訪。新聞不斷重播世貿雙塔倒塌的畫面,這份邀約正是個喘口氣的機會。

我們離​​開時,他給我們每人一張禪圈(enso)圖畫,也就是用書法一筆畫成的圓圈,下面用英文寫著:莫忘千年見(譯按:指千年的長遠之見)。無需明文寫出來我們也知道,自己或許沒有一千年的時間。我們亟需醒覺到內在真實自性和人類潛能。如今有了網際網路的便利性,傳統的「法」的智慧已可透過日益多樣化的管道加速傳播到全世界,此刻也是最合適的時機。

切實而言,正念的培育既是一種釋放身心的正式修習,也是一種存在之道,因此生活本身以及我們如何度過每時每刻,就變成了一種真正的正念練習,展現出來的特色是無私的愛,以及人類本性中最深刻也最美好的一切。

在我使用的詞彙裡,「正念」「覺知」是同義詞,就這麼簡單。然而,雖然前述的特級力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且它真的就在我們的一呼一吸之間,我們卻很難穩定獲得這種力量。正念的修練方法可以協助我們培養這種力量,讓身心的覺性(pure awareness)或覺醒成為我們的預設模式和人生基礎,它是一項可靠的引導,協助在生活中為自己、為彼此、為所有生物增進福祉,儘可能減少妄念和受苦。

有一個關於佛教禪宗傳承起源的小故事,或許可以帶各位從非二元的角度來領會何謂覺性的智慧,這對於深入並從身心來理解正念至關重要。

惠能(638-713)不識字,以砍柴為生,但他對佛法的悟特別有感應。十多歲的時候,他無意中聽到一位僧侶念誦《金剛經》,其中一句立刻觸動了他:「培養一種不執著的心態,或培養一顆無所依附的心」(譯按: Develop a mind that clings to nothing' or 'Develop a mind that abides nowhere',中文傳統上則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頓有所悟。

他離開家,來到了五祖弘忍大師擔任住持的禪寺,在碓坊做著卑微的舂米工作。八個月後,五祖告知千名僧伽,他有意將衣缽傳下。他請有意承接衣缽的人,將自己對禪法奧義的理解寫在廊壁間,讓所有人都能領悟禪法的智慧。神秀是弟子之中最有學識的一位,也是多數僧侶認為唯一能得五祖親授衣缽的人選,他在堂前廊壁間寫下這則偈言:

身是菩提樹[4]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一名經過碓坊窗外的童子念出此偈,卑微的舂米工惠能一聽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由於他不識字,便請童子帶他到寺院前堂,請他再念一遍。聞畢,惠能詢問在旁的一位寺廟管理人員[5],是否能代他題一首偈言在壁上。吃驚的管理人員同意代他書寫。惠能的偈言如下: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不用說,惠能這則簡潔的偈子,展現了他深刻理解非二元性,以及所謂「自性」的虛空本質;名(name,梵文 nāma,意指心、心理的或心理狀態)與色(form,梵文 rūpa,意謂看得見的物體或物)沒有固定、獨立、不變的實體,因此也就超越了名與色的範疇。於是卑微的舂米工惠能獲傳衣缽,象徵了直接證悟的以心傳心,他成為了傳承的第六位也是最後一位禪宗祖師。

弘忍深知僧侶雖然修慈悲心,卻可能因嫉妒而加害惠能,因此他隱人耳目,在三更授法傳缽,並要惠能速速離去。惠能在半夜裡離開,不僅帶著象徵傳承的戒衣和缽,也帶著體悟到的超越自我中心之覺性本質,這正是禪法修習的關鍵心要,它超越了傳統受限時間的方法論禪修練習(練習越勤越有「進步」,越能接近某個理想目標),也超越了非方法論的層面。

身心的覺性早就存在,人類覺知的真實本質就由它構成,這項本質無邊無際,亦為永恆,身而為人的你已經擁有,因為這是人類的核心特徵。[6]如此了不起的禪法智慧,在中國傳承了好幾個世紀不曾間斷,到了唐宋期間佛法更加興盛,它透過文化、藝術和哲學形式所傳達的智慧,在全球無與倫比。時至今日,禪宗的能量仍然充滿活力,也隨著正念開始熱門而於世界各地再度興起,包括當今的中國。

佛陀最初將正念描述為「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脫離貪、瞋、癡,以及隨之而來的造我(selfing)和受苦。當各位從心去閱讀本書的文字與字裡行間,希望你會看到、也「感受」到正念既是一種正式的鍛鍊修習,也是一種存在之道。

如果讀者對接下來的內容有所共鳴,希望各位能全心全意接受書裡描述的正念練習,積極投入,終生不倦,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所愛之人以及整個世界。各位的生命都獨特而珍貴,不容錯過,不能低估,也不斷展開,願正念啟發各位生活中的每時每刻。


(翻譯:李佳純,審閱/修訂:陳德中)



[1] 譯註:致力於氣候行動的瑞典社運人士。
[2] 譯註:出自美籍建築師、哲學家、發明家富勒的著作《地球號太空船操作手冊》(Operating Manual for Spaceship Earth),他在書中將地球比喻為一艘資源有限的太空船,需要所有人員共同維護。
[3] 譯註:卡巴金博士之妻。
[4] 原註:菩提的意思是「覺醒」或「證悟」。(Bodhi means “awakening” or “enlightenment.”)
[5] 譯註:在華人世界流傳的版本裡,代惠能寫偈子的是江州別駕,名張日用。
[6] 原註:見 J. Kabat-Zinn,「看待禪修的兩種方式——工具性和非工具性」,《禪修跟你想的不一樣》,Hachette出版社,2018年,第49-53頁。(See J. Kabat-Zinn, “Two Ways to Think About Meditation—the Instrumental and the Non-Instrumental,” in Meditation Is Not What You Think, Hachette, 2018,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