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冥想是什麼?定義、科學實證效益與入門練習全攻略
正念練習和冥想方法指南2025.02.17簡單說,「正念」是如實覺知,「冥想」是內心修練,以如實覺知的方法來進行的內心修練,就是「正念冥想」。正念冥想的練習方式可以是靜態或動態的,可能是透過靜坐呼吸,也可能是透過肢體伸展來觀照當下的身心狀態與感受,無論是採用哪種方式,核心都在於不帶評判的態度,觀察自己真實的身體、情緒和思緒的變化。
-
擁抱老去,也可以很自在!施玟瑄醫師:當復健遇見正念,接納身體退化是必然
正念與醫療專業2025.02.14身體的年紀只是一個數字,感受的好壞也總是無常。「身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們必須時時去覺知、長期且規律的做身體掃描,提升對身體變化的敏銳度,才能掌握身體此時此刻的樣貌。」施玟瑄醫師醫師說:「正念幫助我們『接納』老化,這份接納,是必然要發生的。」
-
正念能讓大腦維持年輕嗎?腦神經研究解密,科學實證減壓好處多
正念與醫療專業2025.02.04凌憬峯教授指出,「正念」在國際上之所以能廣泛獲醫療領域的認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界普遍理解「大腦具備神經可塑性」,而正念可能會對其有幫助。「我們的腦隨時都在活動,隨時有變化,也隨時是可塑的。」凌教授說。1982 年,美國麻州總醫院減壓門診的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正念減壓(MBSR)練習」與慢性疼痛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正念減壓確實能夠改善疼痛程度,且促進情緒的穩定。
-
以正念找到肥胖根因,減重專科醫師:療癒飢餓的源頭,與體態管理隨行
正念與醫療專業2025.01.22有時候造成我們困擾的,並不一定是我們的體態或體重,而是我們看待這件事情的方式。」鄧雯心醫師表示:「當我們先去追求健康、快樂、能讓自己感到開心和自信的事,體態可能就會慢慢接近想要的樣子。」用正念陪伴自己,對自己保持慈悲、包容與接納,並學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允許自己在當下做到能力範圍內的最好。「長期的體態管理,其實是一場自我照顧的旅程。對於我的病人、還有對我自己來說,這都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她說。
-
正念呼吸入門解析:提升專注與優化大腦的練習指南
正念練習和冥想方法指南2025.01.15在當代正念的課程中,著重鍛鍊兩項內在能力:專注力與覺察力。其中,正念呼吸便是培養專注力的核心技術。正念呼吸的價值在於簡單容易執行,不需要工具,也不局限於練習環境,而且長期進行正念呼吸的訓練,還可以為你帶來深遠的情緒和健康效益。本文將帶你了解正念呼吸的優點和具體的練習指南,同時,文中也將探討何時練習最為合適,以及針對初學者的常見問題提供解答。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幫助你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正念呼吸的練習,增進身心健康。
-
長期失眠,嘗試放鬆卻更清醒?蔡宇哲博士:正確運用「正念練習」才能一夜好眠
正念與醫療專業2025.01.14「睡眠是很有趣的,你不能勉強它;你愈是努力,它愈是不來。」而這正類似於正念態度中的「不過度努力」,只需要靜靜地待著,不強求任何結果。運用正念,幫助我們從擔憂中解放,使睡眠自然降臨。透過正念的練習,及早擺脫負向的失眠循環,才能讓睡眠系統、清醒系統正常地運作。
-
對自己友善的正念靜心練習 (8分鐘) — 自我關愛,滋養內在的善意|陳芸緻 Joanna 老師引導
正念引導練習音檔2025.01.13當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容易自責、批判自己,甚至覺得自己不夠好。這個【對自己友善】的靜心練習,讓我們回到內在,陪伴自己的感受。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就像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一樣,耐心的與不舒服的感受相處,並將溫暖的話語送給自己。透過每一次的呼吸,我們無條件的接納自己、支持自己,滋養內心的善意與慈愛。
-
【台語版】身體掃描 + 呼吸觀察練習 (11分鐘) — 胡美連老師引導|正念練習音檔
正念引導練習音檔2025.01.13「身體掃瞄」是正念減壓的學習中,一項非常核心練習,我們特地製作了台語版本的身體掃瞄引導音檔,希望能讓慣用台語的長輩和朋友也能體驗這項練習方法。透過這次的練習,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並且帶著友善和接納的心態,覺察自己身體的感受。 隨著老師的台語指引,這 11 分鐘的練習將會是一次與身體更親近、放鬆與平靜的時光。
-
以「禪心」做心理治療,紐約臨床專家:「正念」是東方禪修、西方諮商的交會
正念與醫療專業2024.12.23正念源於佛教,卻在西方醫學體制中開枝散葉,結合了禪修精髓與心理治療精神。究竟正念的本質是什麼、該如何實踐呢? 美國紐約聖約瑟夫大學心理系教授暨副主任林晉成博士(Dr. Peter Lin)帶著禪修習慣,踏上心理治療的研究之路,並將「禪心」應用到心理治療中。 他是如何從正念的角度,將兩者整合在一起?
-
從 20 年焦慮中解脫,「正念自我慈悲」創始人:對待自己,要像對待你的摯友
正念與身心成長2024.11.28研究發現 78% 的人,在對待其他人時,比起對待自己更有同理心。「假如在旁人遇到困難時,我們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朋友,那麼很可能就會失去很多朋友。然而,我們卻往往不是這樣對待自己的,這樣的直覺反應,對心理、身體健康都會有非常巨大的傷害。」葛摩博士本身是資深禪修者、練習正念超過 50 年,其所創辦的「正念自我慈悲」課程,全球有多達 25 萬人參加,影響深遠。究竟「自我慈悲」與「正念」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如何幫助心理健康?
文章影音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