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冥想?
冥想是一種古老的練習,透過專注於當下,培養覺察與平靜。冥想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於不同文化中的宗教、瑜伽和世俗傳統,並已經被人們練習了好幾千年。
現在,冥想已經在全球普及,不再只是靈性或宗教修行,而成為一種幫助每個人提升身心健康的普遍方法。
最常見的冥想定義,是透過正念、專注、或集中思緒等方式來鍛鍊心智,目的在於培養清晰的思維、平穩的情緒與身體放鬆的狀態。
冥想種類多樣,每一種都提供不同的方式來培養平靜、清明與平衡。
研究顯示,冥想有助於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穩定、緩解焦慮與憂鬱、改善睡眠品質,甚至能促進生理健康,如降低血壓與幫助疼痛管理。
隨著科技發展,透過應用程式與線上平台,人們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冥想的練習。
冥想的益處
除了個人層面的益處外,冥想也能培養同理心、合作精神與共同使命感,促進整體社會的幸福感。因為冥想具普世性,世界各地不同年齡、背景與生活方式的人們都在練習。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同冥想對健康的顯著益處,特別是正念冥想。WHO 在探討壓力管理時指出,學習如冥想這樣的應對機制,有助於維護身心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冥想是一種強大的自我照護工具,可作為輔助療法並提升整體幸福感,特別是在管理焦慮症狀方面。
每天即使只花幾分鐘練習正念冥想,也能幫助人們找到平靜與專注。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肯定包含冥想元素的瑜伽練習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益處。在國際瑜伽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瑜伽對終身健康與福祉的貢獻,也指出瑜伽在促進健康,以及打造更公平、更永續的世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延伸閱讀:正念冥想是什麼?定義、科學實證效益與入門練習全攻略)
世界冥想日
為了提升大眾對冥想及其益處的認識,聯合國大會將 12 月 21 日訂為「世界冥想日」,並再次強調每個人都有享有最高標準身心健康的權利。
另外,大會也肯定了瑜伽與冥想之間的連結,認為兩者是促進健康與福祉的互補方式。
透過冥想培養和平與連結
在聯合國,冥想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紐約聯合國總部的「冥想室」。該空間於 1952 年在秘書長達格.哈馬紹(Dag Hammarskjöld)的推動下啟用,象徵著沉默與內省在追求全球和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正如哈馬紹所說,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這座致力於和平與對話的場所中,「應該有一個專屬的空間,讓人得以尋求外在的寧靜與內在的安定。」
在當今世界面臨戰爭、氣候危機與科技劇變的時代,冥想提供了一條通往和平、團結與慈悲的道路。
世界冥想日提醒我們,培養清明的覺知是多麼重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面對這些全球性的挑戰,並在自己內心與所在的社群中創造更多和諧。
當我們透過冥想滋養內在的平靜時,也在為現世與未來世代建構一個更有韌性與永續的世界。
良好健康與福祉
冥想正日益被認可為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心理健康被視為一項基本人權,同時,冥想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有著密切的關聯。
《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強調健康與福祉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核心。
其中的目標三(Goal 3)「良好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旨在確保所有年齡層的人都能享有健康生活,並促進全民的幸福。此目標聚焦於母嬰健康、傳染性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以及確保人們能獲得必要的藥品與疫苗。
此外,該目標也特別強調心理健康、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以及減少健康不平等的重要性,期望藉此建立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社會。
(本文翻譯自聯合國官網:https://www.un.org/en/observances/meditation-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