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理師的正念旅程,協助情緒困擾患者改善焦慮、找回自我價值與自信

正念與身心
2022.07.21
面對情緒困擾,強化心理彈性、提升情緒復原力是相當重要的
口述/林碧瑜 Fish
撰文/台灣正念工坊 Jessie


想到精神科的住院病房,你腦中會出現什麼畫面呢?是電影中厚重森嚴的門禁、發狂掙扎的病人被醫療人員壓制在床上注射鎮靜劑,還是一個個因為藥物影響而空洞的眼神呢?

光是談論精神疾患,許多人就已感到心中一沉,更遑論每天身處於精神科病房這個大多數人一生都未曾踏足的環境中。

然而,精神科真的如此神秘又讓人避諱嗎?今天這篇精神科病房護理師碧瑜的分享,希望能帶你揭開些許帷幕,以醫療人員的視角認識精神科,並看看臨床工作者如何將正念應用於職場中
 
 

有病和沒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非絕對

「我們所謂『正常人』跟『病人』之間其實沒有什麼差異。」碧瑜護理師一開頭,便用溫潤的口吻緩緩訴說著,然而,光是這樣平淡的一句話,就在我心裡激起了一道平等心的漣漪。

普羅大眾對於需要住院治療的精神科患者,聯想到的大多是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這的確是精神科診斷中的其中一種疾病範疇;但是,精神科同時也照顧著另一群屬於情緒困擾的身心疾病患者,包括: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精神官能症和恐慌症等。

「不能說我們就比較正常,這些有情緒困擾的病人就比較不正常。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只是剛好這群人的情緒狀態超過了自己當下可以處理的範圍,達到了相對嚴重而接近疾病定義的程度。」碧瑜護理師耐心而細膩的釐清著這些觀念。

有病和沒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非絕對

精神疾患的標籤彷彿一道鴻溝,將正常與不正常的人區隔了開來;然而,每個人都有情緒,也都具備情緒調節的能力,只是這樣的能力並不是恆常不變的,而會伴隨我們自身生命經驗與當下的精力、心情、人際狀態有所起伏。當我們處於狀態較差的期間,情緒調節的程度也有可能達到疾病的邊緣地帶。

因此,有病和沒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非絕對,這在精神衛生照護的臨床上是一項重要的前提。沒有黑白界線,無關對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僅止於程度上的不同,並不是一翻兩瞪眼的是非題。

拿掉二元對立的標準,撕下疾病的標籤,這便是碧瑜身為精神科醫療人員希望能傳達給人們的溫柔。


(延伸閱讀:運用正念梳理情緒,諮商心理師分享如何緩解憂鬱、焦慮和失眠,拓展涵容自身和他人的復原力)

 

透過正念而賦權(empowerment),協助焦慮合併恐慌症患者找回自我價值與自信

正念對於情緒管理的成效,雖然有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但它的效用並非像特效藥一般立即反應,而是需要透過引導、自主和持續練習,才能漸漸體現。

「我在2014年就接觸到正念,當時基於個人的好奇,我自己買書來閱讀,也透過正念app持續練習正念,但自修了兩年,對於正念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仍舊感到困惑。」碧瑜護理師回想著與正念初遇時的情景。

直到2017年,她有個機會參與了陳德中老師的正念減壓八週課程透過老師循序漸進的專業引導,才真正體察出正念改善情緒管理及溝通能力的效益與方法。

從此之後,如若有適當的機會,她會將正念分享給親友及所照顧的病人。

而其中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她以正念減壓法 (MBSR) 照護一位有恐慌症狀的患者。

以正念減壓法 (MBSR) 照護一位有恐慌症狀的患者


也許很多人對恐慌症這個疾病不熟悉,但我們可以一起來感受一下,乍聽到「恐慌症」這個名詞之時,腦中產生了麼樣的想法呢?

「恐慌症發作應該就是心裡有種很害怕的感覺吧!」我們會直覺的這麼想。那為什麼會感到害怕呢?這是因為患者對生活的某些情境產生了重大的壓力感受,當這些刺激到達某個程度之後,有些人會出現心悸、胸悶、吸不到空氣的症狀,感覺到自己好像馬上就要死掉了一樣。

「無法換氣,下一刻對他而言就是世界末日降臨」,便是恐慌症患者發作時最真實體現的恐懼。


而回到碧瑜護理師此次照顧的這位患者,是一位因病離開部隊的退伍軍人,但焦慮恐慌的現象卻仍頻繁的糾纏著他的生活。在病情嚴重而住院的期間,平均每週都會發作3.5次,每次都覺得自己即將死去。

每兩天就得陷入一次死亡的恐懼中,你能想像這樣的日子有多麼煎熬嗎?

每兩天就得陷入一次死亡的恐懼中,你能想像這樣的日子有多麼煎熬嗎?

在疾病發作時,在一般精神科的住院環境中的處置是,在確認生命徵象穩定後,就給予需要時才吃的抗焦慮的藥物,讓藥物輔助病人將自身情緒穩定下來。

「既然他的主訴是吸不到氣,那我們一起來試試練習正念呼吸好了。」這便是碧瑜護理師開始將正念帶給這位患者的初心。

於是,她開始試著引導這位患者進行簡單的正念練習。

起初就只是每天做5分鐘的呼吸觀察,並請病人自己做個紀錄,有練習的時候就簡單地在紙上打個勾。

過了幾天,她再教這位患者如何做身體掃描。因為精神科住院病房無法使用手機聽引導MP3音檔,因此便土法煉鋼的在一張A4紙畫了一個人形圖,並標上數字和箭頭,告訴患者從身體的哪個部位開始覺察,直到把整個身體都掃描過一圈。

碧瑜護理師為其身心科患者所做的住院觀察記錄,其中包含正念觀察介入

↑碧瑜護理師為其身心科患者所做的住院觀察記錄 (為保護隱私已將日期重整)


上圖是碧瑜護理師為某患者在住院期間所做的觀察紀錄。從正念的介入之後,患者恐慌症發作的次數明顯下降,從每週平均發作3.5次減少至每週1次。

「重點在於賦權給他自身。」碧瑜護理師回想著當初介入的過程。寥寥的賦權兩個字,背後卻饒富無限深意。

「我把方法教授給他,他學習到之後自己做統整應用,再把心得回饋給我,這個歷程代表著他有能力主導自己的治療活動,這對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讓他相信自己具有這樣的能力,讓他相信自己可以;你給他肯定,他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碧瑜護理師堅定的說著。

在症狀的緩解上,也許此次正念的練習在情緒的安定上發揮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能與不能之間,乘載的其實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患者接受正念指導後的練習紀錄

↑患者接受正念指導後的練習紀錄,經碧瑜護理師重整為電子檔 (為保護隱私已將日期重整)


這位患者從接受了碧瑜護理師的指導之後,幾乎每天都自發性的練習,並記錄著自己的狀況,碧瑜護理師也將這份紀錄重整並分享給我們。

在這份紀錄中,患者覺察到自己精神和情緒狀態的改善,對自己身體感受的掌握度也提高了;另外,他也發現自己的睡眠狀況隨著正念練習改善了許多。

自發性的執行並獲得了成效,這對當時的他而言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功經驗。


罹患身心疾病的人,有很多內在的煩惱被自己放大,但當你協助他把注意力放在某個有意義的任務上,讓他開始將對自我煩惱的過多關注,移轉為試圖將這件任務做好,這種心理歷程的重建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有時甚至超過原本預期的效益。

「病人生病需要就醫,甚至嚴重到干擾日常生活和社會職業功能,沒辦法持續賺錢養家,整天恐慌發作,靠藥物才能緩解,意味著變成一個相對沒有產能的人,這讓他的自我價值感變得低落,甚至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碧瑜護理師語重心長的向我們說明。

正因如此,正念客觀如實的特性用在此時,剛好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溫柔,而且方法簡易也無關對錯,只需感受和覺察,沒有評價梗在其中。

伴隨著正念的涵容,當有人告訴他:「我覺得你可以。」然後讓他自己去主導整個正念練習的過程,並在這之中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這看似無形卻創建出自信的歷程,才是最棒的特效藥。


(延伸閱讀:培養正念,練習接納,把別人的課題還給他)

正念客觀如實的特性用在此時,剛好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溫柔

 

身心症病人的正念減壓團體,幫助改善焦慮、睡眠和人際關係

在碧瑜護理師身處的病房中,還有許多類似上述的案例,他們大多是身心症的患者,也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有情緒困擾的病人。影響身心症病人調適的主要關鍵在於「焦慮的情緒」,試想假如我們腦中總是充斥著各種高度擔憂焦躁的想法,整個人會呈現出怎樣的狀態呢?

從情緒上來說,可能會經常感到緊張慌亂、寢食難安、殫精竭慮;從生理上來說,可能身體上會出現很多不舒服、疼痛的感覺,甚至影響到日常作息。

在身心狀態如此不穩定的情況下,要想好好休息和睡覺都可能有困難,更遑論好好工作、好好與人交談。

因此,身心症患者在生活中的多重層面都可能卡關,而影響最顯著的其中幾個面向就是注意力覺察力社交能力睡眠品質

「這類身心科的病人需要很多的關注、照顧和會談,才可能暫時緩解他們的焦慮。他們很容易被自己的想法困住,所以我才想透過正念減壓團體的方式,幫助他們改善焦慮、睡眠並提升人際關係。」碧瑜護理師說著這段話的同時,我感受到她熱切的關懷,以及發自內心希望對方好的那種純粹。


(延伸閱讀:正念減壓,促進睡眠、情緒和身心健康的科學實證方法)

透過正念減壓團體的方式,幫助他們改善焦慮、睡眠並提升人際關係

然而,要在住院病房中開辦正規的八週正念減壓課程,是相當有挑戰的。

隨著病人入院、出院,每堂課的參與人數都會變動;病房的工作繁忙,單堂課程的時間也較為限縮;此外,參與團體的成員來來去去,要如何讓大家在參與的期間都能得到良好的學習,避免因為無法參與下一次的課程而造成學習上的偏差,都是舉辦這個課程所要面臨的挑戰。

當照顧的族群是病人時,不傷害原則就顯得更為重要。我或許不一定能幫助病人康復,但至少不能造成傷害,這是最基本的人性關懷、倫理和原則。」在重重的考量之下,碧瑜護理師決定將八週課綱微調,並將課程期間縮短為六週,成為了「正念減壓法 (MBSR) 六週團體治療介入」

根據病房和病人屬性所調整的正念減壓法 (MBSR) 六週團體治療介入課綱

↑根據病房和病人屬性所調整的正念減壓法 (MBSR) 六週團體治療介入課綱


正念減壓法 (MBSR) 六週團體治療的成員出席表

↑正念減壓法 (MBSR) 六週團體治療的成員出席表


雖然在課程設計和執行面上,都面臨重重難關,但最終碧瑜護理師仍舊克服了所有阻礙,成就了這個正念團體的介入。

在這之中,我們留意到序號6的患者,是一個患有俗稱過動症 (ADHD) 的醫學生,需準備專業執照的國家考試。

過動症在臨床上最普遍的治療方式,就是服用一種叫做「利他能」的藥,一般也俗稱聰明藥。這種藥必須在白天服用,可以幫助患者專注。這位序號6患者也需藥物來輔助自己讀書考試。

而在他入院期間,恰巧遇上碧瑜護理師組織的這場六週正念團體介入,雖然他只參加到其中兩次課程便出院,但他自覺正念的學習對自己的專注力很有幫助,漸進式地減少藥物的依賴。

「真的很謝謝妳,我覺得我好像比較能專心看書了。」這個將近190公分高的大男孩,在出院的之際激動地和碧瑜護理師這麼說著。


(延伸閱讀:練習正念呼吸的時候不專心怎麼辦?解析靜坐無法維持專注力的3大影響因子和應對方法)

正念減壓法 (MBSR) 六週團體治療的臨床應用分享

↑正念減壓法 (MBSR) 六週團體治療的臨床應用分享


面對深受情緒困擾所苦的病人,除了醫療專業的協助之外,強化心理彈性、提升情緒復原力也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能夠經由適當的正念引導與介入,帶來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觀念,並彈性整合出易於執行的方法,那麼透過自主練習,便能自然而然地讓身心安頓。

 

不斷深化和成長,就是正念帶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因為自己學習了正念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所以也想分享給其他需要的人。無論是個別的引導,還是團體的組織規劃,這一切的起心動念就是如此單純。

「本來他們都是叫我護理師,突然有一天,他們開始稱呼我為老師,這一霎那非常觸動我,但也讓我有點不安。」碧瑜護理師眼神和緩,語氣深遠,像是在回憶著那個瞬間。

驀然被稱作老師,心中成就感漫開的同時,某些不安的感受也在心底交織著。正念練習的方法雖然看似很簡單,但其中蘊藏的內涵十分博遠,是一生受用的養料,卻也是畢生需要學習的功課。

在每個當下一步一腳印的積攢,讓正念的學習得以時刻體現,是碧瑜護理師接下來對自身的期許。

透過自我覺察的揚升,讓心念自然流動,即便想法仍然存在、情緒依舊浮現,我們都能自在以對,不為其所困。正念的培育讓我們得以創建出更開闊的內在空間,拓展出更寬廣的涵容力,然後,我們就能帶著這份禮物,源源不絕地滋養周遭的人事物。



▲備註:
正念不強調療效,可能不適用於部分精神科疾患或症狀,包括思覺失調症、急性憂鬱症而有自殺傾向者等。若有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林碧瑜精神科護理師
林碧瑜 Fish

精神科臨床領域服務多年,最常被詢問的就是:「你們照顧瘋子會不會也變得瘋瘋的?」、「助人者是怎麼維持自己的正能量不受影響?」其實,我的秘密法寶就是” ——正念” 。

精神科的角度與特質,讓我總是看到很多人在受苦,不管是受著靈魂的苦或是承載著身體的苦、更多時候是身心煎熬。

漸漸發現,人生就像慢速列車,沿途風景有美景也有風雨,所有風景終究陪你一程然後轉眼即逝,人生很長,不管今日的你,有多麽的幸福或痛苦,這個好跟痛都是會過去的,是「我執」在苦,能放過則當下繁花盛開,日後回首時會發現這些好與苦,都是滋養生命的綠洲。

記得德中老師常說:「這口呼吸已經是新的一口呼吸。」我會隨時記得品味呼吸,提醒自己時時刻刻回到當下,因為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就是最好的助人態度。此刻邀請你,跟我一起呼吸吧!

專長:
・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焦慮疾患等精神衛生照護
・證照:精神衛生護理師及考官、社區能力鑑定、精神衛生臨床護理專家

正念經歷:
・正念減壓(MBSR)師資培訓第三模塊結訓
・台灣正念工坊種子弘講師
・台灣正念工坊臨床引導師
・ACT助人工作坊
・正念進階班結業
・正念減壓(MBSR)八週班結業
・五日、二日止語靜修營

學歷: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精神組)  碩士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系 學士